宁夏黄土高原马铃薯连作及间作栽培对土壤微生物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作者: 秦越  日期:2014-03-01 来源 :宁夏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rDNA T 间作栽培 连作栽培 微生物遗传多样性 BOXAIR 16S 马铃薯 RFLP PCR 
描述:马铃薯是宁夏黄土高原重要的高产粮菜兼用作物,在宁夏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土地资源的限制,马铃薯连作栽培现象非常普遍。本研究采用BOXAIR-PCR、16S rDNA和T-RFLP技术对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土壤微生物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旨在为探讨马铃薯连作障碍原因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 (1)采用BOXAIR-PCR、16S rDNA技术对土壤可培养细菌遗传多样性研究表明:四个连作年限两个生育时期8份土样共分离到91株细菌菌株,遗传相似系数范围在0.531-0.939,分群结果分散,遗传结构存在多样性,不同连作年限结薯期根际土细菌群落分布不同,且随着连作年限增加,可培养细菌遗传多样性呈下降趋势。结合酶切图谱筛选出的41个代表菌株可分为23个种,分属于12个属,以芽孢杆菌属(Bacillus)最多,占53.6%,23个细菌种分布于6个系统发育群。 (2)利用T-RFLP技术对土壤微生物遗传多样性研究发现:和对照连作0年相比,马铃薯连作栽培1年,6年和10年的土壤细菌多样性水平随连作年限的增加而下降,土壤真菌多样性水平随连作年限的增加而上升;菌群结构发生变化;各连作栽培年限、不同生育时期的非根际土细菌和真菌多样性水平均高于根际土的多样性水平,但遗传多样性水平与生育时期关系不大。 (3)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群落的总纲数下降,成熟期根际土细菌群落的益生菌在减少,潜在的病原菌在增加,马铃薯根际细菌群落的功能受到破坏。芽孢杆菌纲与鞘氨醇杆菌纲细菌所占比例随连作年限增加而下降,连作0年根际土中丝状杆菌属细菌在连作后的土壤中消失;β-变形菌纲细菌所占比例随连作栽培年限增加而升高,在连作10年的根际土中还出现了有潜在致病菌的罗尔斯通菌属特有的细菌。 (4)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座囊菌纲煤炱目所占比例最大,座囊菌目和丝孢酵母目为根际土中特有菌目,炭角菌目和花耳目则为非根际土的特有菌目。无论根际土还是非根际土,煤炱目,肉座菌目及蜡壳耳目在四个连作年限各生育时期土样中均出现,在结薯期和成熟期的土样中,煤炱目的比例随连作年限的增加而下降,而肉座菌目和蜡壳耳目比例随连作年限的增加而升高。 (5)间作栽培能够改变连作马铃薯土壤细菌和真菌多样性水平,其中马铃薯/蚕豆间作模式对马铃薯连作栽培土壤改良的效果好于马铃薯/玉,米和马铃薯/荞麦的间作模式,并且对马铃薯连作年限越长的土壤改良效果越好。
甘州区农业用水的绩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 秦宏毅  日期:2014-04-01 来源 :兰州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Logistic回归模型 影响因素分析 农民用水户协会 绩效分析 网络层次分析法 
描述:随着原有农村灌溉管理制度暴露各种问题,在现实中水资源管理也遇到了一系列的困境。此时,我国灌溉管理制度在国际背景参与式管理热潮下,开始推行农民用水户协会来实现农民自主参与灌溉管理的新制度。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后,因为其管水用水更合理,实现了降低了交易费用、明晰了水利工程的产权、并促进了节约用水、增强了农民的参与意识等效益;另外也必须承担协会成立之初时的设计成本和组织运行过程中的相关成本。 论文以黑河流域张掖市甘州区6个灌区15个用水户协会和110农业用水户的调查统计数据为基础,分析农民用水户协会成立过程、运行的绩效分析和影响农民加入用水户协会的影响因素,以及农户视角下协会发展的影响因素,最后在理论分析和实践分析的基础上得到现行用水户协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 在文献整理和实地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适应甘州区用水户协会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除了选取适应当地特色的评价指标外,利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还考虑了各指标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关系,得到了各指标科学的一个综合权重。具体考虑的绩效包括用水户的参与效应、工程运行与维护效应、节水效应、水费收取效应、投劳节约效应和灌溉面积改善效应6个维度的16个指标。在网络层次分析模型下各指标值并非单一的等权重,而是受相互影响和作用后产生的权重不等。其中,工程管理准则中的两个指标重要性较突出,权重值分列第一和第三重要,以斗渠以下渠道衬砌变化率指标权重最高,水利工程完好变化率第三。排名第二的指标为投劳管理中的护渠投劳变化率;排名最后的为面积管理中的玉米单产变化率指标。指标的权重排序大致可知,工程管理影响最大,其次是投劳管理、节水管理、水费管理和参与度,最后是灌溉面积管理。 在各个指标的权重基础上,结合指标的调查统计结果可计算各协会的运行绩效。结果显示,自成立用水户协会以来,各协会的总绩效值都并不十分突出,最高绩效值为大满灌区平顺村的0.5;最低值为上三灌区上三渠马子上段用水户协会0.14。而且,16个分绩效中有7个子绩效的最大频数为0,也就是说协会前后这些子项方面并没有发生变化,协会的成立并没有改善相应的功能。 此外,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农民参与用水户协会的影响因素可知,农户的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和种植灌溉特征对其加入用水户协会的意愿有显著的影响。 二元logistic回归的模型结果显示,解释变量中的男性、务农人数比例、农业收入比例、耕地面积、河灌地、以及灌区变量中的盈科、大满、西浚和乌江都对农民不加入用水户协会有负向的影响,也就是说这些因素是促进农民加入用水户协会的。其余影响显著的解释变量包括年龄、能否及时灌水、2012年灌溉费用、水费比例以及灌区变量中的上三灌区则对其有正面影响,抑制了农户加入用水户协会。 累积logistic回归模型的结果显示,农户的家庭特征变量中农业收入比例、种植灌溉特征中的河灌地对农民不愿意加入用水户协会有负向影响;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两个指标值越大,农户越希望加入用水户协会。种植和灌溉特征变量中的能否及时灌水、2012年灌溉费用、水费比例和灌区变量对农民不愿意加入用水户协会有正向影响;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四个变量的值越大,农户越不希望加入用水户协会。 最后论文总结了我国发展和运行用水户协会存在的问题,包括协会组建的边界和规模问题,农户普遍缺乏参与式管理的意识,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协会运行管理经费不足和水利工程设施产权界定明晰度不够等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包括打破行政格局,提倡按水文边界构建用水户协会;加强宣传工作,切实提高农民的参与意识;完善相关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农民用水户协会的运行;提供协会更多的融资和集资的渠道,解决资金问题等。
石羊河流域农田土壤水分有效性评价及动态模拟
作者: 王磊  日期:2014-05-01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土壤水分 作物蒸发蒸腾量 水分运动模拟 有效性 
描述:农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有效性评价和土壤水分运动的模拟长久以来一直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研究热点问题,是灌溉预报和节水灌溉科学管理的理论依据。本论文对甘肃武威石羊河流域的春小麦、春玉米和裸地等不同作物类型农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进行研究,评价了农田土壤水分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农田分层土壤水分运动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验证,获得以下主要结果: (1)石羊河流域裸地、春小麦地和春玉米地土壤水分受降水(灌溉)、蒸发蒸腾和土壤水分运移等影响变化幅度均较大,裸地和春小麦、春玉米两种作物类型的农田相比,其土壤水分变化的剧烈程度较小,深层(80-100cm)土壤水分基本保持稳定,而作物覆盖的农田深层(80-100cm)土壤含水率变化幅度较大,主要是受到作物根系吸水的影响;农田蒸发蒸腾量受土壤水分含量影响较大,土壤水分含量长时间处于较低水平会导致农田蒸发蒸腾量大幅度减少。 (2)在当地灌溉制度条件下,春小麦作物根系层水分整个生育期内基本为“中等有效”,对春小麦生长有利;春玉米作物根系层内的水分在生育期内则由“易效”转为“难效”,而且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水有效性由“易效”转为“难效”的时间依次推后,即在春玉米生长期内,即在春玉米生长期内,随着作物根系的生长,深层土壤中储存的有效水量将逐渐被春玉米吸收利用。 (3)提出了分层土壤含水率对作物蒸发蒸腾量影响的评估模型,对春小麦和春玉米不同土层的土壤含水率对作物蒸发蒸腾的影响程度进行了评价,春小麦表层和浅层土壤(0-30cm)的水分状况对作物生长影响最大;春玉米浅层和中层土壤(10cm-80cm)水分状况对其生长影响程度最大。 (4)构建了春小麦抽穗-成熟期农田土壤水分分层运动模型,经验证,30-80cm土层土壤水分动态变化模拟精度较高,上层和深层土壤水分动态变化模拟精度较差。
陕西省潼关县农田土壤及农作物重金属污染现状研究
作者: 王爽  日期:2014-05-01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农作物 潼关 污染评价 重金属 土壤 
描述:陕西省潼关县作为我国重要的黄金产地,矿业活动一直较为频繁。频繁的矿业活动既给当地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也对当地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重金属污染。本文对潼关县北部农业生产区内农田土壤和主要农作物受Hg、Cd、Pb、Cu、Zn、As的污染现状和污染特点进行了调查研究与评价,并对常见的野生优势植物中Hg、Cd、Pb的重金属含量进行了测量,旨在查明潼关县农田土壤和农作物污染现状,并寻找可能的超富集植物,以期能为区域环境治理、农田土壤修复、保证农产品安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所得到的结果如下: (1)研究区内堆放的矿渣中重金属含量较高,对比土壤环境质量三级标准,除了As并未超标以外,Hg、Cd、Pb、Cu、Zn都不同程度地超过了国家标准,这说明研究区内矿渣的随意堆放有极大的可能会对研究区内土壤、水资源和大气造成污染。 (2)农田土壤样品Hg、Cd、Pb是主要的污染物,其中Hg的污染最为严重。综合污染指数分析表明,研究区受污农田土壤面积达83.6%,重污染面积达30.6%.从潜在生态危害系数来看,Hg的潜在生态危害最大,Cd的潜在生态危害次之,Pb只有轻微的生态危害。从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来看,有55.1%的土壤样品具有中等及更严重的生态危害,有44.9%的土壤样品具有轻微的生态危害.总的来说,研究区内农田土壤已经明显受到了重金属的污染, Hg是最主要污染物。 (3)通过对农田土壤样品重金属空间分布分析可以得出,农田土壤样品中重金属含量总的分布趋势是由南部采矿区向北部农业生产区递减。并且Cd、Hg的含量空间分布特征、Cd、Hg的潜在危害系数空间分布特征、农田土壤重金属潜在危害指数空间分布特征以及污染源的分布特征之间都有明显相关性,而Pb仅在研究区南部小区域内含量较高。 (4)农作物小麦和玉米都明显受到的Hg、Cd、Pb的污染,小麦中这三种元素的超标率分别为39.1%,39.1%和47.8%,玉米中这三种元素的超标率分别为44.4%,33.3%和33.3%. (5)油料作物油葵和油菜也明显受到了Hg、Cd、Pb的污染油葵样品中这三种元素的超标率分别为60.0%,20.0%,60.0%,油菜样品Hg、Pb的超标率分别为66.7%和100%,油菜样品中Cd未超标. (6)对于农作物可食部分重金属含量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相关性探讨结果发现,小麦和玉米籽实中Hg含量均与土壤中Hg含量表现出了显著的相关性,油葵籽实中Cd含量与土壤中Cd含量表现出了显著的相关性。 (7)对于小麦和玉米籽实中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籽实中Hg和Pb含量较高的区域与土壤中Hg和Pb含量较高的区域有有一定的重合。 (8)研究区内其它种植较为广泛的农作物的污染状况表明,叶菜类作物受到的污染较严重,调味料类作物样品次之,药用作物样品仅有Hg受到了污染,根茎类作物样品、果菜类作物样品、豆类作物样品、水果样品和油料作物样品基本未受污染。 (9)对于研究区内优势野生植物内重金属含量的研究发现,小白酒草对Hg和Cd的富集系数较大,可能成为适宜的修复植物,但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甘肃河西地区节水农业发展研究
作者: 王江海  日期:2014-04-01 来源 :兰州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节水农业 战略分析 河西地区 
描述: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具有很强的公益性、战略性。甘肃河西地区素有“陇原粮仓”之称,但由于水资源短缺,加之长期无节制的掠夺式开发利用,导致水资源供需矛盾非常突出,水危机四伏,生态环境恶化,公地悲剧上演。在全面加快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战略中,水资源是河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倘若继续“压榨式”的开发利用水,只能是“饮鸩止渴”,经济社会发展成为“空中楼阁”。目前,国家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水的总量控制已成为硬性约束;从外区域调水来补给用水又面临着资金、条件等限制,短期看在工程运行及用水方面都不经济。双重约束下,破解河西水瓶颈的根本出路在于节水。河西地区在发展节水农业方面已进行了多年实践,但农业用水仍占到全社会总用水量的90%以上,水的利用率只有52%。面对节水农业发展现状,本文希望探讨河西地区发展节水农业的战略问题,通过多措并举,推动节水农业转型升级,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和水资源保障能力。 论文通过文献检索、实地调查等形式,学习研究以色列等国外先进节水农业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将可持续发展理论、公地悲剧理论与节水农业理论结合,分析甘肃河西节水农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应用战略管理理论,通过SWOT法,从外部、内部环境分析河西地区发展节水农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挖掘自身的优势、改正不足,并进一步对河西地区节水农业发展进行战略定位。在此基础上,探讨通过工程措施、农业措施、管理措施、创新研发措施等“四位一体”途径推进河西地区高效节水农业建设,牵住“水鼻子”,调结构、提效益、促发展,保障河西地区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宁夏银南灌区采用控制排水减少农业氮流失的研究
作者: 王南江  日期:2005-03-01 来源 :西安理工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volume controlled the Ning Xia irrigating of Agricultural drainage Nan region Yin 
描述:本论文在查阅了大量国外有关农田控制排水减少地表氮污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设计实验方案,在宁夏银南灌区永宁县望远镇西位二队建立大田实验场地,主要观测项目有:地下水位的变化、排水沟排水量的变化、地下水中硝氮量的变化、地下水中氨氮量的变化、排水沟中硝氮量的变化、排水沟中氨氮量的变化。研究成果有: ① 银南灌区实行控制排水是可行的,而且能够取得一定的节水及环境效益。 ② 在相同条件下(即沟长296m、排水面积35亩),实施控制排水的沟能够比非控制排水的沟平均少排34%的农田排水水量。在本实验中沟2、沟3是实施控制排水的两条沟,它们在一个典型的排水周期内的农田排水量分别为264.43m~3和433.39m~3,平均每亩的农田排水量分别为7.57m~3,12.38m~3,总的平均起来在控制排水情况下每亩的农田开排水量为9.98m~3。 ③ 地下水中(不同深度)硝氮浓度在5月、6月两个月的值均比较大,而7月份以后硝氮浓度值基本上保持在比较小的状态上。这种情况与排水沟也基本相同。这是因为在5、6月份当地农民的施肥量比较多,而6月20号以后基本上不再施肥,所以7月份以后不管是地下水还是排水沟中的硝氮值均比较小的原因。
陕北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及其效益评价
作者: 王军强  日期:2001-05-01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评价 陕北黄土高原 效益 小流域治理 
描述:本文应用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对陕北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进行了调查,根据项目要求共选择了十一条典型小流域(试区),并按试区治理的特点划分为五种治理模式,系统总结了陕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经验。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适用的小流域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治理模式和各条小流域进行了效益评价,并用分层聚类法对评价结果进行了验证,从而为今后更为科学合理的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提供了决策依据。 通过基础资料收集和实地调查,得到了十一个试区的综合治理资料。这些资料有小流域的基础资料,也有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农业措施方面的资料,还有社会经济方面的资料。采用半结构式的调查方法,通过与农户座谈,进行开放式提问,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提高了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全面性。 总结了各地近年来出现的水土保持新方法,主要有大垄沟种植法、地膜覆盖、混农林业(椒粮间作、地埂花椒、果粮农间作、粮桐间作等模式)、苹果开发、舍饲养羊、移民搬迁等方法。 结合实际情况和参考资料,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适用的小流域治理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综合专家打分,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合,说明该方法是比较科学、可行的。 应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五种治理模式和十一个试区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采用混农林业模式、经济林(作物)模式、生态农业模式和林草模式生态效益都比较好,传统农业模式生态效益最差;混农林业模式经济效益最好,经济林(作物)模式、生态农业模式次之,林草模式较差,传统农业模式最差,混农林业模式社会效益最好,经济林(作物)模式次之,生态农业模式中除了纸坊沟试区社会效益较好之外,泉家沟和韩家沟试区社会效益最差,林草模式社会效益一般,传统农业模式较差,混农林业模式综合效益最好,经济林(作物)模式、生态农业模式,林草模式次之,传统农业模式综合效益最差。 应用统计软件SPSS10.0对十一个试区进行分层聚类,在0.5水平之上可划分为三类:泥河沟试区、纸坊沟试区和沆水试区为一类,柳花峪试区单独为一类,其余七个试区为一类。这与应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结果基本一致,泥河沟试区、纸坊沟试区和沆水试区为治理效益较好的试区,柳花峪试区为治理效益较差的试区,其余七个试区治理效益一般。 建议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区,因地制宜采用混农林业模式、经济林(作物)模式、生态农业模式进行治理,从而加快治理速度,减少治理投资,提高治理水平和效益。
黄土高原旱地长期定位试验土壤酶活性研究
作者: 樊军  日期:2001-05-01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微生物数量 土壤酶活性 土壤酶动力学 微生物量碳氮 长期定位试验 
描述:本论文对设在黄土高原旱地农田上的两个长期定位试验土壤酶活性进行研究,包括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蛋白酶,结合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微生物量碳氮等性质对旱地农田的土壤酶活性进行综合研究,探索旱地长期施肥与轮作等农业措施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特别是酶活性影响的实质原因,并用酶活性综合评价土壤肥力。 长期轮作施肥对土壤养分含量有显著影响。轮作施肥中施有机肥有利于土壤有机C含量的增加和增强土壤生物学活性,为作物稳产高产创造良好的生物化学环境,施有机肥本身带入土壤外源酶,同时为土壤微生物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有利于酶活性的提高,因此施用有机肥在旱地土壤有很好的培肥增产效果,在小麦连作系统中凡施有机肥处理的产量平均3255kg/hm2,而氮肥(1200 kg/hm2)、磷肥(700 kg/hm2)单施的产量与CK(1100 kg/hm2)接近。 长期轮作施肥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有显著影响,尤其施用有机肥可以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微生物碳相对休闲地增加幅度在62.3%~270%,微生物氮增加41.2%~353.1%,施肥使微生物量氮占全氮的比例明显提高。微生物量碳、氮与土壤酶活性有很好的相关关系;有机肥提高了土壤微生物数量,它们与酶活性的关系不密切,仅真菌数量与3种酶活性相关达到显著水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微生物数量测定方法的限制。 土壤酶活性随冬小麦生育期波动较小,土壤中游离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占总酶活性的1%左右,结合酶促反应动力学参数研究证实:旱地土壤酶活性主要是累积在土壤中酶的活性,它与土壤有机无机胶体紧密结合,受其保护,稳定性很高;对土壤0~200cm剖面酶活性分布研究表明,酶活性在土壤耕层显著高于底层,过氧化氢酶活性从表层向下层降低幅度较小,而其余4种酶活性急剧降低。 长期施用化肥及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显著降低了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对土壤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蛋白酶活性有改善作用。相关分析与通径分析表明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土壤有效P含量显著负相关,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蛋白酶活性与土壤C、N状况有密切关系,较高的土壤有效P含量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有抑制作用。土壤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蛋白酶活性与冬小麦产量呈显著线性相关关系,因此土壤酶活性可以用来综合评价旱地土壤生产力高低。 长期种植不同植物及轮作,进入土壤的植物残体数量与成分不同对土壤酶活性影响不同,苜蓿、豌豆、红豆草等豆科植物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作用大于小麦、玉米、 洋芋等作物。 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土壤酶活性构成的信息系统与化学性质及微生物性质所构成的信息系统所表征的土壤肥力状况完全一致,证明旱地土壤肥力状况可以用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蛋白酶活性综合评价,其中脲酶、碱性磷酸酶、蛋白酶活性所反映的信息量高于过氧化氢酶与蔗糖酶活性。
陕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研究
作者: 杜成印  日期:2005-10-01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旱作农业 节水灌溉 陕西 
描述:干旱是陕西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天然降水又不充足,而且地区间以及年际、年内分布不均,常常是十年九旱。旱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67%,水浇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29.4%,保灌面积所占比重不大。受水资源的制约,农业生产水平普遍低而不稳,对全省农业产量影响很大,往往是旱区减产全省减产,旱区增产,全省丰收。旱原粮食实现由中产到高产的转变,水是主要矛盾。旱地抓旱作,水地搞节灌,已成为陕西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本研究纵观国内外旱作节水的发展趋势,分析陕西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在总结多年来旱作农业技术效果的基础上,结合我省区域特点,将传统旱作技术和现代农业节水技术集成、优化、组装、配套,以小麦玉米为参试作物,进行优化筛选,探索具有陕西特点的旱作节水技术模式,并对陕西旱作节水农业的发展提出若干建议。研究结果表明: 1.地膜覆盖、麦草盖田和垄沟种植分别可提高耕层土壤含水量0.9—3.2%,0.7—1.1%,0.2—1.1%。 2.多项旱作节水技术集成,可显著提高水分生产率。技术密集程度越高,水分利用率越高。以抗旱配方施肥+地膜覆盖+基因诱导剂+种子包衣的综合抗旱栽培模式效果最好。 3.多途径的培肥地力,配方施肥,可促进作物根系生长,提高作物对深层水的利用效率。在旱作区可将1mm降水所能生产的粮食由0.3-0.5公斤提高到1公斤。亩施N6—9公斤,P_2O_5 5—7公斤,K_2O 3公斤,可使旱塬亩产达到200—300公斤。该配比和水平,可达到省肥增产的效果。 4.采用隔沟交替灌溉可控制田间超量灌溉的渗漏损失,节水30—50%而不引起产量下降。 5.黄腐酸土壤改良剂在小麦、玉米上具有抗旱节水,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和提高作
抗战前后陕、甘、宁三省农田水利建设探析
作者: 杜军辉  日期:2009-05-01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农田水利  宁三省 抗战前后 国民政府 
描述:陕、甘、宁三省干旱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其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1929年发生在甘肃和陕西的特大旱灾,在一定程度讲对陕、甘、宁三省农田水利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契机;1931年日寇发动侵华战争以及1937年全面抗战的爆发又对三省农田水利建设起了极大催化作用。抗战前后,在特殊的国内外形势及诸多因素的促使之下,国民政府对陕、甘、宁三省的农田水利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诸如:颁布农田水利建设方针、政策、设立水利专门行政机构、给予巨额资金保障和培养专门水利人才。因此,抗战前后陕、甘、宁三省的农田水利建设步入了发展的黄金阶段。这一时期,该三省不仅修建了许多大型灌溉工程,而且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旧有渠道也进行了疏浚和整修。同时,还因地制宜地开发、推广了一系列小型灌溉工程。抗战前后,陕、甘、宁三省的各项灌溉工程在兴修前都进行了详细的查勘工作、修建过程中不同程度的运用了新型的建筑材料和引进近代意义上的机械设备,因而灌渠质量普遍较高,灌田效益也很大,对当时三省的社会及整个中国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历史意义:首先,减缓了旱灾造成的影响,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其次,增加了农业产量,保障了战时军粮民食,有力地支援了抗战;最后,复兴了农村经济,加速了陕、甘、宁三省的近代化进程。
< 1 2 3
Rss订阅